新聞中心 /News
健身一周幾樂競體育天才算夠?
樂競體育早上來到公司,同事 Jack 舉起他剛塑形完的臂膀說「早上好!」,角度剛好夠露出肌肉,又顯得完全沒有用力。
中午吃完飯,同事 Amanda 撥弄著半干的頭發(fā)回來,告訴你最近健身房真的很擠。
晚上下班了,你坐上車抬頭一看,24 小時營業(yè)的健身房里的跑步機上,Patrick 在夜幕下的落地窗邊奮力奔跑。
打開手機上的永遠未讀的「A 塑形減脂劉教練」,你開始懷疑,這世界上是不是只有自己沒有住在健身房。
雖然也在琢磨「他們是不是教練找來的托?」,但你還是下定決心走進辦過卡之后就再沒去過的健身房,準備下次見到 Jack 們時也小秀一波。
只是,要有多大的運動量,大概這時你心中也沒有答案——你或許會想,「反正多練一會總是沒有錯吧」!
專業(yè)上,要衡量和比較運動量,可以采用一個叫做 MET-h 的指標,其中 MET 指的是代謝當量(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):每公斤體重每分鐘消耗 3.5 毫升的氧氣,這樣的強度即為 1MET,以這種強度進行一小時的活動,運動量就是 1MET-h。
比如,同樣是運動一小時,時速 9 公里左右的慢跑的 MET-h 值大約是 8.8,而跑到時速 15 公里左右,MET-h 值就提高到 14.6 了[1]。
但健身畢竟不是刷題,一味追求更高的 MET-h 值并不一定能帶來很好的效果樂競體育,反而可能會起到反作用。
一方面,在達到一定量以后,運動量增長所帶來的收益增加其實就變得相當有限。
2016 年《美國心臟病學學會雜志》刊登的一篇綜述就指出,隨著運動量的增加,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的曲線從陡峭變得平滑。多出來的那一部分運動,作用越來越微不足道樂競體育。
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為標準,每周的運動量達到 20MET-h 之后,運動收益的增加就不再明顯樂競體育,到了 41MET-h,運動收益更是像 A 股一樣——不漲了[3]。
心血管病死亡率(y 軸)與每周運動量的關(guān)系(x 軸)的關(guān)系 圖源:文獻 3
一些研究認為,長期的過度運動和肌肉骨骼損傷、炎癥反應相關(guān)[4],還可能反過來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例如長期從事馬拉松或職業(yè)自行車運動等耐力運動的運動員,房顫的患病率比一般人增加了 5 倍[5]。
好消息是,世界衛(wèi)生組織(WHO) 比劉教練寬松很多,也不需要像 Jack、Amanda 和 Patrick 那么卷啦。
WHO 在 2020 年發(fā)布的《世界衛(wèi)生組織關(guān)于身體運動和久坐行為指南》[6]中建議,成年人每周應該至少進行 150 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,或者 75 分鐘高強度的有氧運動。
聽起來時間好像不是很長,但要知道,很多人的「沒時間」,其實是拿不出專門用來運動的大塊時間。
好在,WHO 并沒有「規(guī)定」我們應該如何達標這 150 分鐘,甚至連原來對每次運動應該至少達到 10 分鐘的建議都很「貼心」地去掉了。
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?原因是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運動帶來的好處是可以累積的,每次運動的長短并不需要過于糾結(jié)。
一項發(fā)布于 2022 年的研究招募了 665 名處于「高血壓前期」的有久坐習慣的成年人,進行隨機對照試驗。
結(jié)果表明,在中等強度總運動時間相同的情況下,無論每次持續(xù)時間只有 7.5 分鐘,還是 30~60 分鐘,在控制血壓(收縮壓、舒張壓和心率)以及體重(BMI 指數(shù))等方面都能起到顯著作用,且效果是近似的[7]。
兩項大規(guī)模數(shù)據(jù)分析研究也顯示,在同樣時長的中高等運動強度下,無論每次運動時間是否達到 10 分鐘,在控制體重和降低死亡風險的效果上都不會有明顯差異[8][9]。
而在一項持續(xù)時間達到 24 周的實驗中,參與者每次鍛煉持續(xù)時間小于 10 分鐘,降體脂的效果并沒有打折扣[10]。
也就是說,我們不一定得專門擠出時間健身,更用不著每次都逼迫自己運動夠一定的時間。與每次健身的時間相比,反而是頻率更重要一些[11]。
如果你是能堅持健身房打卡的自律人士,那確實值得表揚;但實在做不到長時間運動的朋友,碎片化運動其實也不錯。
而且,真的也不只是去專門的運動場所(比如健身房)才叫運動,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涵蓋的范圍很廣:
我們可以靈活地采用適合自己的方式。飯后散散步樂競體育、少坐電梯多走步梯、上下班騎車通勤..... 達標真的很容易。
對于有運動焦慮的朋友們來說,另一個好消息是: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哪怕沒法達標 150 分鐘,即使是只保持「最低限度」的運動,就已經(jīng)能給身體帶來不少好處。
舉個例子,每天只進行 5~10 分鐘的慢跑,就與全因死亡率降低 30%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 45%相關(guān)[13]。
悉尼大學團隊引領(lǐng)的一項研究甚至發(fā)現(xiàn),每天三次、每次僅持續(xù)一兩分鐘的高強度運動,與全因死亡率降低 38%~40%、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 48%~49% 相關(guān)[14]。
簡單來說,生命在于運動,哪怕只動一小會。只要你不是光坐著、躺著、趴著,蹲著......就行。
但跟不上健身教練的「捶打」和周圍人的進度,也不用那么焦慮。身體是自己的,健身多少也只是自己和自己在「比賽」樂競體育,不需要和其他人較勁。
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(gòu)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(fā)布,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(gòu)觀點,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,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(fā)布平臺。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。